close

     什麼是自我,在那模仿與複製的過程中,在那曲意迎合社會價值與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有機會回過頭來檢視自我的樣貌。抑或者,只是在憂心異化與孤單的心境裡,選擇類同,掉入迷失的泥淖之中。看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後,許許多多的想法蜂擁而出,無怪乎這部動畫長片能夠一舉囊括2002年柏林影展金熊獎,以及2003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殊榮。這部被譽為宮崎駿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講述一個小女孩在神靈世界裡發生的故事。觀看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導演強烈的企圖,多方元素的置入,讓人在反覆玩味中,屢屢有新的感受與見解。

    這會兒不妨先從「神隱」兩字談起,這兩個字在日本的文化中意指小孩被鬼神帶走。而「神隱少女」的主角荻野千尋正是一個十歲的小女生,故事的發展則是她無意間,或者該說不得不,走入了一個屬於神靈的世界,進而被迫展開一連串讓人目眩神馳的旅程。那不單單屬於外在世界的精彩,其還含括著內在心靈的蛻變。

   
搬家是故事的起頭,而陌生往往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元素。千尋一家人在前往新家的過程中誤闖了一個荒廢的小鎮。禁不住好奇心,千尋的父母決定四處走走逛逛,卻在那時嗅聞到美食的味道。尋味而致,面對那讓人垂涎欲滴的餐點,即便找不到人招呼,兩人仍受不了誘惑而狼吞虎嚥起來。殊不知,這是屬於神靈的世界,兩人不告而取的行徑遭到懲罰而成為兩頭豬。這對千尋來說,無異是晴天霹靂,即便心中懼怕,她仍得鼓起勇氣嘗試拯救她的父母。於是她跨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那是貪婪而勢利的湯婆婆所經營用來服伺各種神祇的湯屋。原本容不下人類的場域,千尋卻在白龍以及眾人的協助下,克服了難關,救回了家人。

   
那像是個單純的冒險故事,可是卻在不同元素的變化之下,讓人驚嘆。電影的鋪陳中光是主角的心理轉折,就值得讓人反覆思維,試想一個十歲的女孩,該會是什麼樣貌。故事一開頭那個窩在汽車後座,對於新生活感到意興闌珊,甚至埋怨著眼下種種的小女孩,正是主角千尋。或許乍看之下會覺得她不過是個被嬌寵過度的孩子,無法體諒現實的難處,也不願輕易去嘗試與體會新的事物。然則,倘若仔細去剖析她的內心,當會發現,她其實有顆敏銳易感的心,可是卻未必被懂得。於是乎,藉此或許可以理解,在那冷漠與疏離的態度裡,也許訴說著一種自我保護的外衣。

   
這可以從電影中更細膩的描繪來推敲,當千尋訴說著第一次收到花竟是別離的花時,其實透露著她的不捨,只是她不願輕易地吐露她的情感,遂反倒成了一種容易讓人誤解的埋怨。然則當聽見母親的回應時,也許稍稍能夠懂得千尋的態度,因為她的心情,其實是沒有被同理的。母親輕言反駁說,上次不也收到花。那樣的互動模式,想來就是兩人溝通的樣貌,也就難怪千尋得要透過言語的轉換來掩飾內在的心情。因為當吐露內心的情感而不被認同或同理,那麼往往會更難過,更何況千尋不過是個十歲的孩子。

   
尤有甚者,在千尋的心裡頭甚至會質疑著自己的敏感,一如當父母興沖沖地想要走進那詭譎而神秘的隧道時,她出聲制止,畫面中瞬間帶到她對於周圍的感受以及那所引發內心的不安,這是她的敏感。然則那行為卻也可能被解讀成,在溫室下長大所形成的怯懦。兩者之間的差別,或許可以進一步地透過電影來釐清。舉例來說,千尋每次在對父母出言警告之前,都曾向四周觀看與感受那氛圍。那不是一種單純為反對而反對的任性。再則,如果她真得只是膽小,那麼在父母大吃大喝的同時,她又豈敢獨自去探訪周遭,她大可賴在父母身邊埋怨。

 緊接著不過瞬間,一切都變得不同,父母遭劫,局勢混沌。白龍的出現,或許提供了一個出路,然則千尋自身的改變才是關鍵。這會兒值得深思的是,在剛走入神靈的世界中,千尋或許是因為人類身分的緣故,突然漸漸地變成透明。而後是在吃了白龍所餵食的藥丸之後,才再度恢復成實體。那藥讓人由虛變實,是否同樣意味著千尋開始卸下外在「虛」的外衣,回歸到內在「實」的樣貌。亦即,她並非如先前在表象行為上所呈現的驕縱與懦弱,而是在敏感的心靈得不到共鳴時,所披上自我保護的外衣。如今,局勢的驟變,不管潛在的樣貌是否得到認同,她都不得不成為她自己。虛與實的交替,同時在現實與心靈中發酵,與其將其解讀為瞬間的成長與蛻變,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千尋其實卸下了表象上的外衣,展露出真實的樣貌。

   
有趣的是,易感與善良原就是孩子的特色,可是顯然地要渡過這場危難,若只有如此仍然不足。就在千尋決定要待在湯婆婆的湯屋時,白龍所提醒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一份工作。因為在湯屋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每個人都得要有工作。而工作一般可視為與大人的專屬,故透過工作的隱喻,也傳遞出除了保有小孩的特質之外,千尋還得要蛻變成一個大人所該具有的特質:勇敢與承擔。大人與小孩的特質,是在共存中發揮加成的力道,而非在排斥中面臨選擇的困頓。這原是心靈成長常被提出討論的議題,這會兒透過細膩而隱微的鋪陳,恰巧回應著片中所醞釀關於自我成長的核心。

   
當然,所謂的長成絕非一蹴可幾,所以那也不表示千尋自此不再恐懼、也不再退縮。而是在恐懼與退縮之後,她知道她得要勇敢,她得要承擔。話雖如此,小孩的身分所呈現出對人的牽繫依然鮮明,因為那正是勇敢往前的憑藉,不論是對爸媽的思念抑或是對白龍的在乎皆透露了此一特點。就因為大人與小孩的加成,就因為那樣的成長與蛻變,千尋後續的表現豈止是讓人驚艷與欽羨。那是一種活出自我的昂然與自信,那更是將所有特質交融與發揮的精彩。

   
比如說,在與湯婆婆談判工作的事宜時,她不僅無畏地面對湯婆婆的厲聲恐嚇,她還憑藉她的易感反過來逼使湯婆婆不得不同意她的要求。再者,當河神被誤認為腐爛神,眾人退避三舍時,她則一肩扛起服伺河神的角色毫不退縮。而對於無臉男的良善與關心,以及後來對於他的質疑與提問,同樣是溫柔與勇敢的併呈。更遑論在知曉白龍受傷以及其緣由之後,義無反顧地擔負起救援與和解的角色。凡此種種,皆訴說著千尋的轉變,也展現著活出自我的出色。

   
電影中活出自我的議題,還可從名字和無臉男這兩個部分來討論。當湯婆婆應允了千尋工作的要求之後,隨即藉口說荻野千尋的名字太拗口,所以將其改為小千。一邊口說的過程,還施展魔法將合約書上的名字吸取消失,只留下一個千字。當電影細部描繪這整個過程,不難理解裡頭其實富含深意。果不其然,接續白龍便談及,失去了名字,就會被湯婆婆所掌控。這會兒或許可以回到日本文化中來思維,日本文化中有一種說法是「名字」的意義類似於「自我的存在」,所以當名字被奪走,也就等同於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與過往的連結,於是只能任人掌控。白龍甘於作湯婆婆的助手,其原因之一也在於他的名字被湯婆婆取走。對比著在湯屋工作的眾「人」,那幾乎一模一樣毫無區隔的樣貌,不也突顯著失去自我的茫然。

   
無臉男,又是一個精彩的存在與隱喻。若說名字是一個關於自我的隱喻,那麼面容可想而知也是另一層與自我相關的意象。無臉男的樣貌,同樣意味著失去自我的存在,因為如此所以只能茫茫然毫無目的地活著。因為失去自我所以不被看見,也不被重視。也因此當千尋對其釋出善意時,無臉男旋即對她表示好感,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去呈現。於是在進入湯屋之後,當他目睹河神因為金沙而引爆眾人爭搶之時,他也學著變出金子。果不其然此舉立刻引起眾人瘋狂地搶奪與討好。在那過程中,無臉男即便感受到眾人的恭維與推崇,可是他最在乎的仍是千尋。只是,千尋不僅沒有像眾人一般,甚至還出聲指責與抨擊無臉男的所作所為。

 試想,這整個像是金錢遊戲的鋪陳,不也反映著現實世界的瘋狂。因為迷失自我而陷入了這場遊戲裡,只能盲目的不斷追索,卻沒有能力知曉那對於自身的意義為何,失去自我的盲從在此表露無遺。因為找不到自己,所以找不到存在的價值,末了甚至只能在從眾與趨炎附勢中緩解內心的焦慮。可是那有用嗎?當無臉男面對著千尋的質問時,那句「我很孤單」直透人心。是啊!找不著自己,只能在旁人的眼中找尋活著該有的樣貌。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那都無法回應到內在心靈的需求,那怎會不孤單呢?

   
千尋的體貼,讓無臉男感受到他被看見,那絕不同於澡堂時眾人的奉承。也因此只有在面對千尋的當口,他才願意說出內心的不安。值得玩味的是無臉男的塑造,那所謂的「無」,所謂的「留白」,是否保留一個投射的空間,讓觀眾得以對號入座,而加以儆醒。再者,在那轉折與變換的過程中,電影透過吞噬與嘔吐這兩個鮮明的行動來表達在金錢遊戲中的沈溺與覺醒,又藉由癡肥與清瘦的身體意象來說明,盲目追求背後的一種成癮與迷失。凡此種種,都讓無臉男的角色更加鮮明,也更加重要。

   
回到自我議題上,不論是人世浮沈與追逐的無奈,抑或身處金錢遊戲中瞬間陷溺的茫然與迷失,或許都反襯著成為自己背後的不易與重要。先是名字,再來是面容,那都映襯著「獨有」的意象,也透過這樣的意象更加確認存在的價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端視是否能找著活出自己的勇氣與決心。

   
接著或可將焦點轉換到親職教養這個環節,因為自我成長與親職教養之間原就很難切割,或者毋須切割。也因此透過電影的鋪陳,也能夠感受到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其實在觀看的過程中,光是從千尋的父母變成豬的這一個段落,便不難體會裡頭懷藏著對父母在教養上的一種控訴。父母究竟在孩子自我成長的過程扮演助力抑或者阻力,那其實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這會兒或可從千尋與父母之間的互動談起,如同前述,當千尋試著去表達她內心的在乎時,母親的回應與父親的淡漠,其實是讓人感嘆的。而在接續的發展中,千尋幾度出言勸阻父母進入隧道,卻都沒有被正視,甚至末了母親還提出千尋自己留在車上的選項。接續的發展,千尋的父母在發現食物之後,兩人毫無顧忌地大吃大喝,也都沒有試著去考慮與在乎千尋的感受。而最讓人慨嘆的莫過於,當千尋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救出了父母,對此絲毫不覺的兩人,反而回頭叫千尋莫逗留。

 回頭檢視這樣的過程,當會發現當千尋內在的感受不被重視時,她往往不得不選擇退卻或隱藏。殊不知那樣的選擇卻往往容易導致兩個抑制自我價值建立的情境。首先,因為隱藏,因為披上了自我保護的外衣,於是許多的負向評價容易發生,長此以往的積累將會扭曲自我價值,並且壓抑自我成長的可能。其次,退卻往往導致好奇心的萎縮,因為不被看見,因為不被重視,所以努力或者積極呈現自己的動力也就相對降低。然則那樣的行徑背後所造成的代價是,少掉了自我成長所需的正向經驗與自我肯定的機會,而這些正是奠定自我價值的基石。是故那影響不可謂不大,「所幸」在那一連串的意外發生之後,千尋反倒自立自強地掌握時機蛻變與成長。

   
除了千尋與父母之間的互動,動畫中另一段刻畫的親子關係可也到了讓人驚駭的程度,那就是湯婆婆與她的孩子。對待員工極其嚴苛的她,沒想到對於孩子卻百般嬌寵。而那樣的結果,反倒養成孩子極度任性的狀態,甚至那還呈現出一種過度保護所導致的失能。細究湯婆婆的想法,那主要是因為過度憂心所以處處保護,沒想到反而造成孩子處處受限。當成長被壓抑時,心中的委屈與抑鬱隨之而來,而在口說能力未必成熟的當口,行為的抗議也就不難理解。再加上過度寵愛的父母不忍違逆,這剛好成了任性滋長的溫床。

   
「所幸」,一樣是「所幸」,錢婆婆對他施與魔法,把小嬰孩變成一隻小老鼠,他不僅沒有失控亂跑,甚至還陪著千尋一同去探險。那所表現出來的樣貌,不僅讓人不會再以任性來解讀,甚至還能贏取讚賞的眼光。其所彰顯的意義在於,當原有的框架(壓抑)解除,孩子將會躍躍欲試地開始探索,那所導致的成長反倒讓人驚艷。尤其是當湯婆婆看見了旅行歸來的孩子,驚喜不已地詢問他,什麼時候竟然已經學會行走之時,不禁讓人慨嘆。也許對嬰孩來說早就會走了,只是因為母親的過度保護,不敢讓他嘗試,末了他自己彷彿也覺得自己還不會走。凡此種種,在在顯示出過度干預子女成長的父母,往往成了反相的抑制者,這代價著實讓人心驚。

   
若將兩個狀態迥異的親子關係放在一起討論,首先當會發現嬰孩與千尋外表下的任性,父母都得承擔絕大部分的責任。而關於親職議題與自我成長之間的糾葛,更加讓人理解到,父母對子女的照護在過與不及之間,得要找到平衡點。否則不單無法成為子女成長的助益者,反而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最大的絆腳石。而究竟該要如何做到呢?也許首要之務就是學會聆聽與尊重,即便他還是個孩子更要如此。因為權力上的失衡,所以當父母失卻了想去理解子女的耐性,那麼封閉、敷衍乃至自我保護所衍生的疏離與冷漠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討論完親職對於自我成長的影響後,或可進一步地釐清自我成長的必要性。動畫中巧妙地透過湯婆婆與錢婆婆這一對雙胞胎姊妹的對照,讓人得以試著去比較自我價值建立與否的差異,也更加讓人驚艷這部動畫處處隱含的深意。如同前述,湯婆婆正是故事發生地點「油屋」澡堂的經營者。雖然這家湯屋與一般的湯屋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其所服伺的對象,是各色的天神。然則裡頭所包藏的貪婪與慾望卻不遑多讓。冷血、殘酷與貪婪、勢利正是湯婆婆的寫照,有趣的是倘若對照現實生活的金錢遊戲場,那不正是刻畫著主宰欲望世界的樣貌。藉由威逼與利誘,逼使得屬下為湯屋賣命,甚至透過自我價值與意念的剝奪,達成利用與操縱的手法,這一切種種在讓人畏懼之餘,卻又帶著一種令人心寒的熟悉感。

 對照著湯婆婆的樣貌,錢婆婆的出現,乃在於鍥而不捨地追捕白龍。由於其與湯婆婆擁有一樣的形貌,再加上名字的關係,她一出場時,那負向的感受與情緒立刻與她相連結。然則這一切卻在千尋造訪之後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迥異於湯婆婆那豪華而奢侈的湯屋與宅邸,錢婆婆住在極為素樸的小屋。話雖如此,裡頭卻有著溫暖的爐火,以及平淡生活所衍生的趣味。誠如當錢婆婆與眾人合夥手工編織項圈的時候,其還不忘喃喃地提及,魔法所織的物品,比不上大家用線一針一線織出來的。這裡頭意味著對於人情的眷戀,那是情感的投入,只有重視心靈的人,才會有如此的想法。

   
湯婆婆與錢婆婆,正巧透過他們對於物質與心靈的在乎,分別論述著迥異的人生樣貌與性格特質。然則若剖析兩人的差異,這裡頭所牽涉的,仍然與自我成長的議題相關。對於外在物質的過度迷戀,往往反映內在自我心靈的匱乏。當迷失掉自我時,內在的空虛所衍生的不安全感,往往需要透過外在物質來填補。然則,那卻像是個飲鴆止渴的瘋狂舉動一般,彷彿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甚至越努力越空虛,於是就這麼陷入了物質世界的泥淖之中,無可自拔。相反地,當自我價值建立後,關於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滿足,當可以去感受人世的美好與自然的綺麗,這一切彷彿就已經讓人感恩於心。

   
內在的空,外在填不滿,心靈的虛,物質裝不進,虛與實的落差,在舉手投足之間展露無疑。錢婆婆和善、平靜與真誠,卻也因為珍惜自己,所以不容欺侮。湯婆婆殘酷、焦慮且虛偽,因為在意金錢與權勢,所以不折手段地威逼恐嚇。錢婆婆在心靈上的滿足奠基於自我價值的確立與認同;湯婆婆在物質上的追索,起源於自我價值的迷惘與匱乏。這會兒透過這樣的鋪陳,更深一層地去描繪自我認同所帶來的不單單是一種踏實,那還是一種貼近,貼近於自身。因為那樣的貼近,所以行為背後,都反映著一種活出自己的自信與精彩。相反地,自我認同的匱乏所導致的是一種空虛與不安,而當原以為的外求仍然無法緩解內心的焦慮時,追索的步伐往往越發急切,也越發迷惘。

   
透過這樣的描繪,也就能夠理解湯婆婆在教養上的行徑,就像是因為內在的不安,所以得要累積更多的金錢一般。在教養上同樣因為心裡潛在的焦慮,所以過度憂慮孩子的長成,她無法承受身無分文的自己,她同樣無法想像失去孩子的悲劇,所以她極盡所能地去保護她的孩子,她不願承擔任何可能的風險。那是她的所有,外在所求是她的所有,因為內在是如此的空乏與虛無。當釐清了這一點也許心中原本對湯婆婆的質疑與憤慨會漸漸被憐憫所取代吧!

   
談完自我認同的議題,當可將著眼的角度接續往上拉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課題。其實在過往宮崎駿的卡通之中,原就常常將其對生態的反思透過明言或是隱喻的方式來切入。以「神隱少女」來說,即便其以自我成長為核心論述,然則裡頭關於河神變成腐爛神的狀態與白龍名字之謎,都仍具有對於破壞生態的控訴,或者說反思。

   
可不是嗎?回想電影的情節,腐爛神一出場便引發眾人的喧嘩,那避之唯恐不及的樣貌,以及毫不掩飾的嫌棄與鄙夷,在在突顯著腐爛神在眾人眼中的觀感與地位。電影巧妙地安排由千尋去發現腐爛的源頭,繼而透過草藥的梳洗以及「拔除垃圾」的隱喻,還諸河神原有的樣貌,也解開了大家原有的誤會。當看見那慈祥而親人的面容,心裡頭所牽引出來的,是一種眷戀,還有一種慚愧。就前者來說,那可親的樣貌,不正是過往歲月河流的寫照,人們早期生活對於河流的依賴以及其所衍生的深厚情感,正是河神那位老人家笑容裡所表達的意涵。

可是才一想到這,電影裡拔出的垃圾中所含括的腳踏車意象,卻突然鮮明地在腦海中衝撞著。那關於「人為」的種種行徑,以及河神被誤解為腐爛神的緣由隨之清晰地浮現。隨著文明的開發,水資源的轉換,人們漸漸不懂得珍惜,末了更將許多的垃圾丟到河裡。其結果就是使得原本可親的河神變得像是腐爛神一般,讓人畏懼與厭惡。有誰心裡頭還記得,多年以前河流的清澈與美麗,那掩鼻而過的模樣,不正是眾人面對腐爛神的態度。觀看之時,不禁想像著如果河神能夠藉由湯屋改換成原有的樣貌,那河流呢?是否也能有起死回生的魔法啊!

  
除了河神那極具戲劇性的鋪陳之外,關於白龍的描寫倒也是另一段讓人慨嘆與省思的故事。再則,不同於河神單純地刻畫著河流的污染,這會兒放入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牽繫。白龍原是『琥珀川』的河神,可是琥珀川因為開發被填平之後,無處可去的祂,遂來到湯屋想要跟湯婆婆學魔法。只是沒想到卻因此丟失了名字,迷失了自己,更成了湯婆婆利用的對象。

  
這樣的轉折,除了讓人同情與傷感,也不禁好奇著,那想學魔法之心,是否起因於想借此還原河流的樣貌,重溫曾有的風光,只可惜末了反倒受困於湯屋無力自拔。在那茫然與失心的生活裡,因為千尋的來到有了意想不到的轉折。記不得自己名字的白龍,卻不知為何能夠記得千尋的名字。那莫名的熟悉感讓他對千尋有著不同於他人的親切與良善。回想劇情的安排當能體悟到,沒有白龍,千尋無法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走得如此精彩。從一開始提供藥丸、到提醒她如何在湯屋待下來,接著又幫千尋找回名字,並且帶著千尋去探望父母,凡此一切,都使得千尋在每一個可能失落與絕望的當口,有了接續前行的力量。這裡頭傳遞著一種訊息,那就是對千尋來說,白龍的存在無比重要。

  
千尋也感受了這一點,也因此當白龍受傷命危的時刻,千尋也毫無保留地救助他。她不但將河神所給予的神奇藥石餵給白龍吃食,甚至還為了他勇敢踏進未知,前去拜訪錢婆婆。除了交還白龍因為受到控制所偷取的魔法印章之之外,其還希望藉由此一方式取得諒解。最末當與傷癒的白隆重逢時,透過幽微情感的連結,她嘗試耙梳自己的記憶。遂也想起了母親曾提及她小時候在某一條河流所發生的事情,當河流的名稱「琥珀川」脫口而出時,白龍立刻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因為他正是琥珀川的河神,他也憶起了他的名字,並且旋即找回河神身分的自己。那多年以前的緣分,在彼此的心中烙印下情感的印記,沒想到卻成了彼此相互成就的轉折。

 

 

 誠如前述,如果名字所代表的意涵是關於自我的存在,那麼彼此憶起對方的名字就宛如協助對方去找回自己。那樣的互動模式,若放大到人與自然的格局來看,那是個共生共榮的法則。若重新回想故事的鋪排,也許慢慢能夠體會,若說腐爛河神的故事,控訴著人類對自然的糟蹋。那麼千尋與白龍的相互扶持,則跳脫負向的指責,進一步談及正向的可能,那是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典範。由負向的批判轉為正向的描繪,這裡頭關於人與生態之間的著墨是饒富深意的。

   
由自我成長延伸而至人與自然共生的記憶與儆醒,那豐富的隱喻彷彿讓人在意象之海中悠遊。這正是「神隱少女」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什麼樣的電影,能夠同時吸引小孩與成人;什麼樣的電影,能夠讓不同年紀的人,看見不同的風景。隱喻的擅用,讓人在電影中看見不同的層次,也引發不同的共鳴。無怪乎,這部電影除了囊括許多的獎項肯定之外,還高居日本影史票房冠軍。那近乎無法撼動的成就,反映的也許不單單只有這部電影的精彩,還傳遞出人們對於自我認同的看重,以及現實生活的警惕。

   
回想著剛看完電影之後,整個腦袋彷彿被綁架一般,許多的畫面不斷地在腦海中紛呈,可一時間卻又難以表述。索性刻意地關閉外在訊息的介入,任憑裡頭的畫面翻騰、沈澱,再逐漸發酵成文字。某一天晚上,書寫到深夜因為體力不支,只得將文字停留在關於錢婆婆的討論議題之中。怎也想不到,那未完的思緒,竟在夢裡轉化為另一則故事:

   
那是個初秋的日本街頭,光線漸漸變暗,迷路的我有些心慌。此時,錢婆婆竟然出現,好心地引導著接續的路程,心裡的感激難以言喻。然則就在告別的剎那,錢婆婆轉身的面容竟然變成宮崎駿。那笑容,讓人難忘!

   
甦醒之後,除了驚喜於夢中的相遇,更努力接續著文章的撰寫,就在即將完結的剎那,心裡頭突然感受到錢婆婆家裡那溫暖著人心的爐火。想起了夢中的一切,也許錢婆婆原就是宮崎駿化身在電影中的角色,而那爐火,不正是那一部部感動人心的作品。思慮至此,重新耙梳著夢中的一切,何其慶幸那樣的遇見,這不也是另類的「神隱」。想著想著,不覺輕聲笑了!

 

◎延伸閱讀(關於宮崎駿的另一篇文章):心之谷(Whisper of the heart)

◎延伸閱讀(關於此一系列的上一篇文章) :拔一條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延伸閱讀(關於此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關於電影筆記本

 

 

 

海默 / Xuite日誌 / 回應(6) / 引用(0) / 好文轉寄
拔一條河(Bridge Ove...|日誌首頁|如果沒有某段關係上一篇拔一條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下一篇如果沒有某段關係
回應








離婚見證人

板橋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新莊離婚證人







新店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g1oghnco 的頭像
    anneg1oghnco

    端午節連假

    anneg1oghn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